English

“四大名旦”是“选举产生”的吗

1998-04-30 来源:光明日报 马鸿盛 我有话说

长期以来,社会上普遍流传着“四大名旦”是由“群众投票选举产生”的说法。我所见到的有关这方面的材料介绍不下数十种,它们几乎毫无例外地一律宣称:“四大名旦”是“由群众投票选举”而“荣膺”、“当选”的。笔者记忆,早在五十年代的电台广播中就曾出现过这种说法。近十多年来,此种谈论更加盛行。很多阐述京剧有关知识的文章、书籍、广播、影视等,都以不容置疑的语气,反复向人们“宣讲”、“介绍”。几乎已经到了众口一声、已成定论的地步了。《中国京剧》在创刊的第二期即以《“四大名旦”的产生及其它》一文“介绍”说:当时,“有人提出了竞选四大名旦的建议。1927年,在北京出版的《顺天时报》担当了这一竞选工作。办法是通过观摩,采取公开投票选举产生的方式进行的。选举结果以梅兰芳、尚小云、程砚秋、荀慧生取得了前四名,于是四大名旦从此为社会所承认,并迅速传誉开来。”还有的书籍说此次选举是“由群众投票,并未指定名额”。

基于想弄清这一问题的原委,最近我终于查到了当年的《顺天时报》,对该报的这次选举过程及其前后的有关情况,进行了总体的了解。然而,令我惊讶的是,事实却与上述那些几乎是众口一声,几成定论的“介绍”出入很大,甚至可以说是大相径庭:

首先,1927年《顺天时报》确实举行过一次有关京剧的评选活动。但它不是选“名伶”或“名旦”,而是评选该报指定的几位旦角名伶的“剧目”,并且是他们的“新剧目”。该报在评选之前的“投票规定”中第一句话即明确地指出,这次选举的目的是:“本报为鼓吹新剧”。并且还以《新剧夺魁》为题申明:“新剧夺魁投票当选五出剧目……毫无竞争名伶间票数多寡之旨趣”。另外,此次“选举”也并非是“并未指定名额”;恰恰相反,这次选举不但明确而严格地指定了名额,并且还在选前及选举过程中列出了该报所指定的五位旦角演员名单。该报在“投票规定”中明确地指出:“这次评选“限定梅兰芳、尚小云、程砚秋、荀慧生、徐碧云五人。就各名伶新剧中选举认为最杰作者各一出”。还将这五人的名字印在选票上,每日在该报刊登。并规定:“投票用纸限于剪取本报所印载者,否则一律无效”。而且,也未留出其他候选“人”或“剧”,而只是由读者选举该报所指定的五位旦角名伶的五出“新剧”。明明是严格地指定了名额,并且列出了名单,却说成是“并未指定名额”,不知缘何而生!

此次选举投票最后结果是:尚小云之《摩登伽女》(神话剧)得票最多,计6628票;其次为程砚秋之《红拂传》,得票5986张(此系重新公布的数字);再次为梅兰芳之《太真外传》,得票1774张;第四为徐碧云之《绿珠坠楼》,得票1709张;荀慧生之《丹青引》得票则为1254张。所以,该报在这次活动的最后说:“新剧夺魁当选剧目现已确定”。

从投票的结果看,参加这次评选的人数并不很多,得票最多的新剧也只有六千余张,少者只有千余票,只相当于一场戏的剧场观众人数。即使在当时的条件下,也不能算是“读者投票相当踊跃”。况且,各剧得票的名次顺序也并非如各种“介绍”所述,又怎样衍生出那些名伶或名旦的“名次”和“排列顺序”的呢?真是百思不得其解!

长期以来,我们的报刊、书籍、广播、影视等在对京剧艺术的评价、介绍和宣传中,谈论得最多的,评价最高的,恐怕莫过于梅兰芳和以他为代表的“四大名旦”了。在这些评介和宣传中,对梅兰芳和以他为代表的“四大名旦”在京剧史上的地位作出了极高的评价。既然这些评价和宣传对梅兰芳等“四大名旦”作出如此之高的评价,那么,就应该对有关他们的一些重要史料有较准确、翔实的记载和介绍。其中,“四大名旦”称谓的来源,它是“怎样产生的”,无疑应该是其中最重要的史料之一。

曾被我国广大观众誉为“国剧”和“国粹”的京剧艺术,近年来,由于舞台戏剧的总体衰微以及其他诸多客观及自然因素,已经从它的顶峰,从位居我国戏剧群龙之首的地位上急剧地跌落下来。然而,与此同时,我们也看到了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另一种景象:近些年来,一些介绍、讲解和评论京剧有关知识的文章和书籍等宣传材料接连不断地涌现;一些研究、总结和整理京剧艺术的大型著述,如“京剧史”、“京剧辞典”和“京剧讲座”等相继问世,甚为活跃。给人的印象似乎是,京剧艺术已渐渐从剧场演出的繁荣阶段,走向了人们对其艺术成就进行回顾与总结的阶段。这种现象究竟是喜是忧,还是喜忧参半?对此,人们见仁见智。但我认为,京剧艺术毕竟曾在我国戏剧史上写下过光辉的一页,有过其辉煌的时期。对其艺术成果进行回顾、研究与总结应该是件好事。但是,我们对“国剧”艺术的研究,应该严肃认真地进行。对史实既不夸大,也不缩小,更不应使其扭曲变形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